前言

在這一篇文你可以知道:

  1. 臉書內部的運作方式
  2. 跨領域學習對職涯的幫助
  3. 臉書的企業文化
  4. 臉書面試準備
  5. 臉書對 UIUX 的資格要求
  6. 是否要讀 MBA
  7. 給畢業新鮮人的職涯建議

第三次到訪臉書,這次是以學員的身份參與對談,總共有三個場次,而我所選擇的講者分別是在臉書擔任 UX Researcher(以下簡稱 Tu),以及 Technical Sourcing Manager(以下簡稱 Hsiao)。

簡單的講者背景介紹

Tu, UX Researcher:

  • 大學主修政大心理系、研究所就讀密西根大學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
  • 在臉書的職責是花大半的時間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進行 concept testing,再決定是否要開發該項功能。以打造臉書 user-friendly 產品而生

Hsiao, Technical Sourcing Manager:

  • 大學主修台大電機、研究所讀台大電子光學、MBA 就讀 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工程背景)
  • 過去曾在「全球通訊半導體」(Global Commucation Semiconductors) 擔任三年 PM 
  • 在臉書被歸類在硬體團隊。Facebook 之所以跑得很順是因為全球有很多 data center(infra) ,伺服器裏頭放有很厲害的電腦,過去臉書也是使用其他公司的服務,直到使用者日益增多,6年前臉書開始做自己的伺服器(包括研發、軟硬體架構、供應鏈、管理電子元件廠商)。而 Hsiao 的工作是確定可以在短中長期內將廠商帶到臉書且是符合公司需求的

臉書的運作很像新創公司

講者分享 Facebook 很像 startup,因為運作的產品決策都是 bottom-up,由 working level 的員工決定,決定完後才由 manager 給 feedback。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上很motivated,也是這樣才能吸引好的人進來,是一個組織文化的積累。

所以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是在決策關係三角錐體的最底層,員工都在上面做好決策,無需勞煩創辦人,公司就能順暢地運作。在這樣的環境下,主管不會叫你做什麼,而是得自己主動去問老闆做這個如何?而這也和稍早前去 Google 參訪時員工和我們分享一樣,通常老闆都是丟一個 project 給他們負責,剩下的就得靠自己主動發想問題、安排進度完成它。

一句話敘述在臉書工作的日常

Tu:有非常大的 flexibility 且可以學到很多新東西

Hsiao:有超過 80% 的時間是需要 cross-functional 跨組合作,不是太競爭的關係

美國矽谷臉書總部設有寬敞的足球場,當天還有辦給員工的比賽!

贏得資深員工的尊重,你需要信任與影響力!

在企業裡很常發生由年輕主管空降帶領資深員工的情況,在這時候 Hsiao 分享可以透過 “ Trust “ 與 “ Influence “ 建立員工對你的信任。

所謂的 trust 就是當答應別人什麼事情,就會準時 deliver。且人都有不擅長的地方,當遇到這種情況,便需要跟不同部門的人建立關係,坦承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嘗試以

「 我在 OO 領域不了解,但我的任務是 OOO,希望可以藉由你在 OOO 的專長幫助我 OOO。」

請求他人的協助,如此建立良好關係,其他人自然就會帶你一起成長。

而關於影響他人,在這之前你得先知道對方的知識水平,知道要怎麼影響他,比如先請別人問對方組的想法,蒐集 feedback,修正完後再拿去給他們組內討論,而在那之前幫忙蒐集意見的那些人就會變成這個想法的 advocate。此外所謂的「績效」,不是只完成交辦的任務,而是要提升到另一個境界,得要讓這項工作產生在對內或對外產生 impact,最重要的是 今天組織有你與沒有你「是有差別的」

大學時期跨領域對職涯的幫助

電機背景的 Hsiao,大學時期將一半的時間花在參與課外活動上,如 YEF, GIS(學長本人還是 GIS 的創辦人!)直到開始工作後才發現過去的工程背景對他職涯發展幫助蠻大的。比如當初在前公司是作 PM,過去沒有接觸過供應鏈,但因為自己是技術背景出身,所以到了臉書老闆才敢把他放在這個職位上!到現在做了兩年了,雖然比起資深員工仍有不懂的地方,但可以與資深工程師融洽地合作,邊學邊貢獻,改變業界標準制度,建立影響業界供應商的標準藍圖。

Hsiao 分享自己並不是屬於跳躍式的轉到一個全新的領域,而是每當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會去應用到過去學到的某些東西,諸如軟硬實力、思考架構等。他建議有想要轉換跑道的大家,可以先去思考過去建立的基礎是否可以幫助自己學習新的東西,當可以帶給新的領域什麼貢獻再投入去做也不遲。

臉書企業文化親人、很有活力

在臉書沒有 day-to-day 的 rountine,是非常 dynamic 的!

而在臉書也很流行做 one-on-one talk,每週都有一次需要跟主管會談30分鐘,所以每一位員工都能與主管保持緊密地溝通,而這樣的溝通能建立垂直的信任基礎,而當部屬相信團隊、相信主管,才會願意對組織負責,並創造出正向的組織文化。

而在臉書的工作文化,不要怕會問到 dumb questions!Hsiao 分享當時剛進臉書時很多會議縮寫都聽不懂,但又怕問了別人會覺得這是很簡單的蠢問題,所以常常就這樣默默地不說話,直到意識到臉書其實擁有一個非常互相幫忙的環境,知道必須要先很清楚地 speak up 才讓別人瞭解到他的想法,他才有所改變。

臉書自己也有推崇的五個企業文化,分別是:

Focus on Impact
Move Fast
Be Bold
Be Open
Build Social Value

延伸閱讀:CEO Zuckerberg: Facebook’s 5 core values

臉書面試都問什麼?要如何準備?

臉書很看重申請者是否會自動自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它,而這些申請者都可以從過去的經驗、故事裡面展現這些特質。另外他們也很在意申請者是否擁有寬闊的心胸去接受 feedback

而 Tu 有分享當初面臉書 Researcher 時被問到的 Case Study 範例,如一個問題「為什麼泰國的 usage group 比美國的 group 多?」、「給你兩個月的時間,你會怎麼安排研究實驗?會給出什麼成果?」申請者得要在短短45分鐘內,發想 hyphosis(假說),並試著給出解法。臉書並不是去看申請者最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去看出申請者答案背後的思考邏輯與研究方法。

此外,在臉書的面試不是只有專業的題目,現場還會有其他員工在場,而這些人會從旁觀察面試者的 behaviors,當然也會透過一些情境題去了解當 candidate 面對困難或問題時會怎麼解決問題。這些設計環節的目的其實是想要透過答案從中了解候選人是否符合「臉書的文化」

那麼臉書文化是什麼呢?

Be authentic! 呈現你自然的樣子就可以了!

許多科技公司都將總部設在矽谷南灣!整年天氣都很舒服!走在陽光下煩惱都不見了!

臉書對 UIUX 的資格要求- 學經歷兩者必備!

UIUX 很注重實戰經驗,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可以多去參加 bootcamp,看自己是否歡它,之後可以再去找實習確認是否要砸時間投入 UIUX 領域。

而通常臉書通常都會要求申請者必須擁有 Master/PhD AND 2-3 年的工作經歷。即便只是 Entry level 的 researcher,臉書也要一進公司就能馬上可以開始做事的人。

Researcher 除了很看硬實力外,也很注重 creativity。當你被拋出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想出可行的解決方法。至於軟實力,臉書看的是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現場就有同學問到要如何說服老闆 Researcher 很重要?Tu 的回答是,將能透過 UIUX 產出的價值,與 revenue 搭上關係,告訴老闆這很重要!(但目前臉書內部的 researcher team 已從過去的 revenue impact,改成 user-experience driven)

UIUX 常被問到膩的問題

Q: 問卷需要蒐集多少人才夠?

A: High level 來看有兩個方向:

  1. 發現問題,且是值得解決,再來是定義問題 
  2. 業界來講是 depend on resource, timeline,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是否要讀 MBA?

Hsiao 分享,MBA 不是一個純讀書、埋頭苦幹、可以鑽研某個專業學位的環境,這是一個很多面向的學習經驗,很多人選擇將它當成職業跳板。根據他的經驗,很多工作都不需要 MBA 的學歷,而且其實到業界能學到的更多。所以當在考慮是否要攻讀 MBA 時,可以考慮時機給你的好處,假如今天是想要對商業擁有更充實的知識且需要透過在國外取得簽證等原因,那繼續攻讀 MBA 就是個好選擇!

給畢業新鮮人的職涯建議

UIUX 

如果過去沒有太多相關經驗,建議畢業後先找 startup,細看 Job description 是否跟自己想學的能力 align。比如 Tu 當時就主動跟老闆提說自己要做很多 research,如此才能快速成長。

PM

PM 其實在就業市場中又有再細分 PM, TPM(如 Amazon)。擔任 PM 不需要都具有技術背景,但商業邏輯要夠強,需要夠了解使用者。比如在今天想要在網站上新增一個新的按鈕,要設計在哪?如何在 Amazon 上推出一個全新的廣告?非技術背景的 PM 就把使用者的流程給定義清楚。

如果今天重回大學,想要改變什麼?

Hsiao:

少讀一些書 (XD),skip 掉研究所,把工程學的更扎實,早點到業界去磨練

Tu:
修很多人類學的課(如田野調查、訪談),因為質化訪談是練出來的 

結語

雖然還沒步入職場,也才剛在美國度過 21歲的生日,但已經很能體會現在累積的每一點經驗或實力,都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饋到自己身上。比如過去參加GIS與YEF,能成為與講者會後聊天的話題!上一份實習主動向主管爭取學習剪輯影片,馬上被丟11部教學短片要剪輯。三天的時間內從完全不會使用 Premiere Pro 到能產出一個影像軌道很多雜物,但影片能順利播放的成品。而在這次 募資計畫 6分鐘的介紹影片也是因為有這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得以在通宵一晚早上五點便順利產出。Life is full of surprises! You never know what tomorrow will bring for you! So 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follow what it says!

關於【 六度分隔.人脈連接 】計畫

我是 Betty 吳珮伃,透過 42 位眾人的力量,募資籌得 166%,前往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完成人生其中一個夢想的女孩。目前已從矽谷與柏克萊結束一系列精彩的職涯訪談,希望透過各領域前輩們的對話,幫助對未來感到迷惘或懷有矽谷夢、美國夢的青年,找到一個出路!:)

我熱愛學習,長期關注數位行銷、科技、交易。自詡是知識的搬運工,希望透過分享的力量,成為一位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2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