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本身是很模糊的,要如何更有架構的將大問題拆解成更小的問題,有邏輯地敘述出來,考驗的是整體的思考脈絡。今天向各位介紹麥肯錫解決問題的七大步驟,透過這些脈絡的訓練,你也能擁有更快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大解決問題步驟(7-Step Problem Solving)
在中國,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非常美的別稱-「七部沈思」(7-Step Problem Solving)。這是麥肯錫每一位顧問遵循的解決問題流程,因為麥肯錫的顧問時常在第一天接觸到客戶的問題時,就被上司要求要提出「首日答案」(Day 1 Answer)。因為這樣,麥肯錫顧問練就一套有系統的方法與步驟,讓他們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運用科學方法與邏輯思考,將問題抽絲剝繭,導出合理且正確的答案。能具備這概念會非常好,但實務上不一定每次都得堅持走完這些流程。
為何 7-Step 概念非常重要?
- 幫誰解決問題:
在開始前要先知道從誰的角度發想問題,才能更宏觀的提出解決方案,確認問題最核心的意義(從不同人的角度出發,解決問題的方式都不同) - 確認關係: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一件事情必須要先釐清它是因果、相關,或只是一個偶發狀況(random facts),才能發展出故事線(storyline)的方向 - 見全局:
退一步,才能既見樹又見林
簡單來說這七大步驟分別是:
定義問題 → 解構問題 → 排出問題的優先順序 → 開始前先知道要做什麼 → 開始做 → 理出資訊 → 簡報資訊
定義問題 Define Problem
就像在解數學的限制式ㄧ樣,在一開始得先假設要用什麼方法解決,並標示出有哪些資源、限制。而問題本身最好是開放式的問法,且要先把要方向講清楚(如針對 online marketing),但也不把方式鎖死(如:不說要用 LINE 補貼、觸及),才能討論出更小範圍的事情,如價格、顧客、分群、通路等。要注意的是,一開始問題顆粒度不要太細,要跟大家 align 方向後再開始。
而在真實操演中,顧問們得在第一週就限縮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實務上還是會回去重新定義問題,是一個不斷迭代 (iterate) 的過程。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當完成一版後就先去跟客戶討論,去 aligh 方向,再繼續開始。
- 做思想上的巨人,不做行動上的懶人(很喜歡 Howard 這句經典名言!XD)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在問題還沒搞懂前就一頭栽進去做事,下次試著釐清問題,想好策略後,剩下的就簡單了!
- 好的問題陳述 (problem statement) 需考慮以下要素,包括:
a) 不講事實,問題需具備某種程度的爭議性 (provoking statement)
b) 定義問題時要具體,不能過於籠統
c) 定義的問題必須是要可執行的 (actionalable),要有執行者、期限、時間軸
d) 需要決策者幫你什麼?決策者可能也是一個 action owner,如:批准預算 - 定義問題時,可以朝著「用 20s 講清楚你們在做什麼」為方向去想,要有「時間」、「數字」、「可執行的事情」、「把握 SMART 原則」(resources, political, capacity constraints what’s barrier in the market? what’s the barrier for you to realize? what’s the background you need to know?)
- Problem Definition Worksheet
全球麥肯錫顧問都統一使用這個 structure 發想問題、取得共識,這麼做的好處是能確保每個不同部門都能有共同的問題思考方法,做事不需要熱機。
通常在執行專案前每位顧問都會坐下來完成這份表格,完成後彼此互相核對,最終會產出一份大家都認同的 worksheet 才開始採取行動。Howard 笑稱,在麥肯錫每一位顧問都像是一個 USB,擁有「隨插即用」的強大效能!XD
a) Perspective/context:搞清楚服務的對象是誰
(如:服務 CEO 時就不用提員工餐廳食物成本過高的問題)
b) Key decision makers and stakeholders:找出關鍵的決策者
c) Criteria for success:從各 stakeholder 的角度去看成功的定義,再去平衡它(如:轉虧為盈、提高毛利率、提高所有員工對 HR 部門的滿意度)
d) Scope of solution space:把要解決問題的範圍定義的非常清楚,才知道接下來要做或不做什麼(如:避開客戶兩三年前嘗試失敗的東西)
e) Barriers to impact:敘述實際執行上會遇到什麼困難(如:風險、缺乏資金、缺乏人才)
- 運用 SMART 原則,寫下 Problem Statement
- Specific:如要冰/熱美式?
- Measureable:定義的問題是能測量的。如減肥 VS 減三公斤的體脂肪,後者較佳
- Action-oriented:想要請別人做什麼?
- Relevant (to the problem):與問題是要有關聯性的
- Time-bound:耗時多久才能解決。兩年/三個月的問題,解決過程一定天壤之別
- 以 Oilco refinery 做舉例
- 公司賺不到錢是事實,要提煉出:一步一步變糟糕了
fact 是最沒用的,要有 insight、implication (啟發),再來才是行動 - 要不要改善呢?(不具爭議性的論述=廢話)
- 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去改善呢?(問題範圍太廣了,要明確定義出問題,是要 revenue up 或 cost down?)
建構問題 Problem Structuring
在大致界定完一個複雜的議題或問題之後,接著便是運用結構化的圖表,將問題拆解成一系列清晰、全面且易於操作的子議題 (sub-topic),或是提出以事實為基礎的假設,並且提出足以支持假設的論點。
最常用的方法是邏輯樹狀圖 (issue tree)。為什它很重要?
- 將大問題拆解成無數個子議題
- 確保維持問題解決的完整性
- 幫助團隊與客戶建立一個共同的問題架構
通常在頗析問題初期,都會使用 Issue Tree 去縮小問題,到了後期才會使用 Hypothesis Tree 去建立論述。無論是哪一種方法,在一開始都是先設立 “objective/issues/hypothesis”,再來子議題以 “reason/option/goal + resulting + outcome” 方法呈現。
Issue Trees 無論怎麼切,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好的切法。
(推薦閱讀:管顧資源懶人包 17 MBA Consulting Casebook Free Practice Cases)
練習問題ㄧ:飯店業者該如何做,才能提升收益?
練習問題二:製毯業該如何做,才能增加利潤?
延伸閱讀: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 LinkedIn 業務,將世界級產品帶回臺灣
其他有用的收穫
- 在實際演練時,我們組為了找出更完善的答案,所以花了許多時間在檢視細節,也因此造成最後沒能將表格全部填寫完畢。我們學到了當時間有限時,也要硬著頭皮把事情做完,即便不是100% perfect。
- 有時候都會害怕太頻繁地發問或向長官要資料會打擾到他們,但一旦想通了做事的目的是為了替公司解決問題時,就不會有這些庸人自擾的問題出現。
下一篇:利用麥肯錫式的MECE分析思維,打造工作好成果!